close

人類的腦大概到幾歲才會成長完全?

16歲?18歲?20歲?

 

比較新的腦神經科學證實,其實到了25歲我們的腦袋才發展的完全,

打破了我們長久的印象,

原來,可以結婚、可以考駕照、可以投票的年紀,不代表我們的腦袋已經發展完全。

 

人腦的發展順序,又以『情緒腦』先行發展,這是從幼兒時期的發展,漸漸的再發展『理性腦』,所以孩子們在應對事物往往以『情緒腦』為主要途徑,所以也往往會出現大人們『認為』『不合宜』的行為,此時大人們的情緒也往往很容易的被帶起來,通常就是雙方僵持不下,甚至還要比看看誰先服輸。

 

兩敗俱傷,是許多家長教養孩子的心聲,帶不好孩子還覺得自己怎麼那麼失敗,但我們往往承接的是『上一輩』教導下來的教育方式,面對加速的年代效果不彰,更令我們反覆在世襲的教養態度中度過。

 

如何跳脫世襲的教養態度中,J係薩認為可以從『理解、接納』自己與孩子開始:

1.孩子的『情緒』與『不合宜』都是正常的

  孩子遇到問題,除非是透過理性腦的判斷與運作,否則通常是用情緒腦來解決問題,然而我們過往跟孩子的應對模式都是『命令』、『要求』,缺少了讓孩子思考與練習使用理性腦。

 

2.『理性腦』可以訓練

  透過『對話』與『覺知』可以逐漸改變孩子處理事情的腦袋反應途徑,長久下來,孩子的『理性腦』就容易活化,在遇到衝突,便有機會使用理性腦來應對事物。如果一個情緒障礙的孩子能在跟老師有衝突的時候,會跟老師說我現在無法講話,我想先去走廊調整一下,這不是一個很美麗的風景嗎?

 

3.我們應對孩子的態度改變,孩子也會改變

  在薩題爾中很講究關係的改變,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互相聯繫的,Maria Gomori2018年來台的時候56日的講座與5月四天的工作坊中,都示範了關係只要一方改變,大家就會改變。

  在我身邊就有一個例子,是一個很用心的媽媽,在她調整自己許多後,突然有一天她的孩子問她說怎麼變那麼多,好奇的媽媽問孩子以前的她是怎麼樣?孩子回答:『妖魔鬼怪』。

 

所以,當我們『理解』我們自己與孩子的所作所為的由來時,我們自然也就比較容易『接納』自己與孩子的行為,此時當跟孩子有衝突的時候,我們就比較能夠帶著接納平緩的心情與狀態去教養與面對孩子,透過對話與覺知,讓孩子有所思考與調整。

 

最後,比馬龍效應是真的,

當我們刻劃、塑造正向的形象『認真』、『禮貌』的樣子讓孩子去追求,那麼孩子就會往『認真』、『有禮貌』去靠近。
如果我們常常責備孩子怎麼都是『懶惰』、『脾氣不好』,那麼孩子就會覺得我就是『懶惰』、『脾氣不好』。

 

#J係薩

#理解

#接納

#理性腦

#情緒腦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係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