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『習得無助』一個簡單熟悉的名詞,我們卻常常忽略遺忘,身邊周遭有這樣多的孩子,他們選擇不寫作業,我不知道這跟習得無助是否有相關...
但是在Paul Tough的書籍裡常常提到面對壓力的『戰與逃』,倒是與塞、梅兩位學者在2016的神經科學中的發表略有相似,
所以孩子不寫作業、放棄學習倒是比較像壓力下的『自然反應』而非習得的『無助』。

面對這些『自然反應』,倒是跟我的理念有著更多相同的地方,
例如:接納孩子的無為與不允許,因為阿建老師也說過,接納久了,孩子就勇敢了,所以在課堂上孩子的不發言,我們是否能接納,是否能給個邀請,這個邀請孩子是可以拒絕的!

這讓我想起一個例子:
在課堂中的德國圍棋小比賽,是一個孩子期待要到爆炸的課程,但是夢夢一句:『我以前玩過了,我知道怎麼玩』,在阿榮的心中就像丟了一顆石頭,激起了接著就是一陣湖水一點點的漣漪,參與比賽的兩隻雜魚配角,可是單純多了,內心只有期待。一路比賽就進入到了尾聲,中間的平靜,讓裁判的我也開始純真起來,往往...人不從師願,在比賽結束前的尾局,阿榮突然手起掌落,棋盤上四種顏色的方塊,全部跳起來翻了一圈,有的甚至差點可以完成直體旋轉720度再加完美落地,這時我才意識過來,那不是石頭,是一顆小型的原子彈,接著就是一陣一個打三個的小葉問修煉階段,直到被我要求先去旁邊站著的時候,炸過的湖水才開始潰堤。

為什麼我想起這個例子,是因為接納了孩子的爆炸與潰堤,什麼也沒有說,什麼也沒有教,孩子下次又輸了,卻沒有了那顆原子彈。
 

然而陪伴孩子探討原子彈怎麼不見了,又是另外一個課題了。

親子天下文章出處

好讀雜誌掃描版本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係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