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我們如何跟孩子更靠近---一致性

一致性是一種選擇,不是必定的選擇(薩提爾提到對話可以區分為五種:指責、討好、打岔、說道理,一致性)

我現在常常問我自己,我的目的是什麼呢?(冰山理論中的:期待)

怎麼樣的說話方式,比較可以達到目的?

我們能怎麼做?

一般性的說法,我以前也會這麼做(指責的與態):

    師長:你怎麼沒拿出來給我簽?我最後一次提醒你了,要不要你自己做決定!
   (此時此刻,我們可以覺察自己內心的感受:我們是否有生氣?有難過?有失落?)

    此時此刻被指責的孩子往往也容易有『委屈』的感受,因為他們也可能『不是故意』犯錯。

我們對孩子有期待,期待孩子拿出簿子給我們簽、可以獲得成功的經驗,孩子則是因為種種原因沒做到。

我這時也常常問一些師長,能接納孩子做不到嗎?

往往得到的答案是:不能。也因此我們常常因此生氣,再深一點我們就可以探究我們自己在生什麼氣?

很常聽到師長的答案是:我已經講過很多次了,他怎麼還是不在意;有的老師則是生氣(自責)自己怎麼無法把孩子教好。

J係薩提供一致性的對話參考方向:(如何表達自己也關心對方)

師長:孩子阿,你喜歡這樣的積點制度嘛?(核對孩子冰山理論中的:期待)

孩子:喜歡。

師長:嗯,老師發現你都有達成我們的約定,但是怎麼了?沒有拿出來給老師簽阿?(運用好奇來了解孩子,而不是用我們自己的觀點去看孩子)

孩子:忘記了。

師長:阿,忘記了(重複語句)

師長:老師覺得xx這麼認真的完成,一定可以達到目的(連結孩子冰山理論中的渴望:被肯定),xx需要老師的幫忙嗎?(給予孩子溫暖的回應)

孩子:不用(這時可能說需要或不需要,如果孩子回答需要,再繼續討論)

師長:嗯,老師很關心xx,如果你隨時需要幫忙,都可以找老師,好嗎?(再度連結孩子冰山理論中的渴望:愛,讓孩子知道老師愛他,通常我們可以在這邊做一個結束)

這樣的一個示範與對照,如果此時此刻的孩子是自己,大家比較喜歡怎樣的對話方式呢?
 

arrow
arrow

    J係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